1948年11月6日,淮海战役爆发。为了确保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,蒋介石调动了80万精锐国军,派出了包括杜聿明、黄百韬、邱清泉和胡琏等众多知名将领参与作战。与此相比,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总兵力为60万,足足比敌人少了20万人。而且,中原野战军刚刚从大别山转战过来,武器装备远远不足。
尽管在兵力和装备上处于劣势,经过长达数十天的艰苦战斗,我军最终成功赢得了这场战役。蒋介石的嫡系精锐几乎在淮海战场上全军覆没。国军名将黄百韬在战后自尽,邱清泉在战斗中阵亡,杜聿明则被我军俘获,只有胡琏幸运地逃脱。淮海战役结束不久,蒋介石在桂系的压力下被迫辞去职务。
我军能取得这场重要胜利,除了粟裕、刘伯承等指挥官的出色领导和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外,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,那就是充足的后勤保障。根据统计,淮海战役期间,共有543万支前民工参与支持,其中包括22万常备民工、130万二线民工以及391万后方临时民工。这些民工不分昼夜,往返于前线,为部队运送粮食、弹药、抬送伤员,有效地解决了战斗部队的后顾之忧。
展开剩余72%陈毅元帅对支前民工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曾言:“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”这并非夸大其辞。在陈官庄战役中,杜聿明的几十万国军被华东野战军包围。由于周围极为寒冷,食物匮乏,空投的粮草也无法满足需求。为了争夺一口食物,国军内部时常爆发冲突,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的供给充足。由于支前民工的辛勤工作,华东野战军每顿饭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。饭香飘散,远远传到被围困的国军阵地,让他们既垂涎又倍感煎熬。饥饿驱使下,许多国军士兵最终纷纷投降。即便我军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,依靠500万支前民工的辛勤付出,我们成功战胜了装备先进、兵力庞大的国军,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。
那么,面对我军庞大的支前队伍,国军为何没有采取行动进行袭击呢?事实上,国军确实曾有过袭击华东野战军支前民工的打算,但他们得知支前民工有强大保护力量后便放弃了这个计划。那时,山东也有大量支前民工参与行动,他们日夜不停地运送粮食和物资。
尽管杜聿明手中拥有80万兵力,面对我军的强大支援,敌军的焦虑可想而知。黄百韬和黄维在包围中陷入困境,杜聿明原计划动用重兵进行支援,但他的机动兵力已经捉襟见肘,根本无力对华东野战军的支前队伍发动袭击。眼看着无法行动,他便转而想到了青岛的国军。当时青岛守军还有5万多人,尚具备一定作战能力。
为了支援淮海战役,山东军区的主力几乎全部调动,只剩下约2万地方部队驻守青岛。青岛守军自认为有机可乘,打算对华东野战军的支前民工进行袭击,试图扰乱我军的后勤。但他们没想到,许世友已经在山东军区镇守。这位华东野战军的悍将,曾在胶东打下赫赫战功,为敌人心头的噩梦。
许世友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声名显赫,解放战争爆发后,他跟随陈毅和粟裕,参与了多场硬仗。尤其是在济南战役中,许世友凭借“牛刀割鸡”的战术,仅用八个昼夜便突破了重兵把守的济南城,并俘获了国军名将王耀武。这一战,让青岛守军产生了深深的畏惧。连王耀武都败给了许世友,更何况他们这些守军。
因此,济南战役后许世友没有参加淮海战役,一方面是因伤病,另一方面也因为上级考虑到他在山东的威望,特别将他留守山东,确保后方安定。有了许世友的坐镇,青岛守军自然不敢轻举妄动,而山东的支前民工也因此没有遭到国军的破坏。虽然许世友未直接参与淮海战役,但他在山东的坚定立场,无形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