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阳陈氏家族的修谱史,是一部跨越数百年的家族记忆长卷。从明清到当代,一代代族人以笔墨为纽带,串联起四散的支系,在时光流转中守护着“木本水源”的根脉。
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长房八世尧仁公率先执笔,创修陈氏宗谱。在谱序中,他追溯家族源流至周代:“原我陈氏,自周封舜之后胡公满于陈,因以为氏”,提及东汉陈实(太丘长)时族盛颍川的典故,更明确本宗居桃源(今泗阳)者“自彦文公至诚公以来,素以耕读为业”,为家族历史立下第一块里程碑。
十年后的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十二世英公主持二修,延续长房脉络,进一步梳理支系世系,让家族传承的线索愈发清晰。到了咸丰七年(1857年),十二世祥麟公与十四世衍如共同完成三修,祥麟公在谱序中补全了关键的迁徙细节:陈氏原籍扬州府宝应县,明洪武年间,始祖彦文公兄弟五人(彦文、彦通、彦达、彦美、彦明)因时局四散,彦文公定居桃源西洋河镇南陈家岗,后迁县城西门外聚族,其他兄弟或居邳邑、或迁苏州,五弟彦明则下落不明。这段记载,为家族迁徙史补上了关键拼图。
展开剩余82%光绪六年(1880年),长房与二房的合谱成为四修的核心。二房早有合谱之意,却因兵荒马乱三次搁置,直至清同治年间,二房族人季珍与体之在县试考场相邻相认,才让合谱终成现实。二房十五世叔张公在合谱序中细化了迁徙地:长房居黄河南境陈家岗,二房居黄河北境香子庄,虽隔河而居,实则同出一源。此次合谱,让两支脉在分离数百年后重新“认祖归宗”。
民国八年(1919年)的五修,是家族合谱的重要铺垫。这时长二房族人意外获得安徽泗州的陈氏世系表,发现长、二、四房在泗阳本为一脉。虽因天灾时局未能即刻合谱,但长二房先行统一谱序,为后续融合埋下伏笔。
十二年后的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六修终实现长、二、四房联宗合谱。四房的修谱史同样悠久:十二世龙光祖嘉庆年间首创族谱,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二修,光绪十五年(1889年)三修,民国初年曾提议合谱未果,此次终与长二房携手。四房十六世佑之公在谱序中详述四房迁徙轨迹:彦美公支系由苏州迁扬州,再经泗州迁至泗阳穿心庄,后裔分支散居各地,至此,三房世系终于完整汇聚。
时间来到1999年,七修谱将四房七世大本祖支系统一纳入。这支自洋河迁至陈家洼、新滩的族人,曾独立修谱四次(康熙丙戌年首修,至民国二十六年四修),此次合入,让长二四房的谱系更趋完整。
2021年,陈氏家族完成第八修,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大团圆”。除长、二、三房外,四房六世鸳祖支系也正式加入——这支迁居来安陈祠堂的族人,自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六世祖陈渤创修宗谱,至咸丰二年四修,始终独立传承,如今终于归宗。
从尧仁公笔下的“颍川望族”到2021年的全族合谱,陈氏家族的修谱史,不仅是世系的记录,更是“敬祖收族”信念的延续。每一次提笔,都是对“我从何处来”的追问;每一次合谱,都是对“血脉永相连”的笃定。这卷家谱,终将在代代相传中,续写更多关于根与远方的故事。
泗阳陈氏家族修谱(含合谱)历程及细节整理(按修谱次数排序)
1. 一修
- 时间:乾隆八年(1743年)
- 主持者:长房八世尧仁公(创修族谱)
- 关键信息:尧仁公在谱序中追溯陈氏源流,提及源自周封舜后胡公满,以国为氏;东汉陈实(太丘长,号文范先生)时族盛颍川,为陈氏重要源流。本宗居桃源(今泗阳)者,自彦文公至诚公以来,素以耕读为业,明确了长房在桃源的根基。
2. 二修
- 时间:乾隆十八年(1753年)
- 主持者:十二世英公
- 背景:长房单独修谱,延续一修脉络,进一步梳理长房支系世系,巩固家族传承记载。
3. 三修
- 时间:咸丰七年(1857年)
- 主持者:十二世祥麟公(长房彦文公十二世孙),十四世衍如参与
- 关键信息:祥麟公在谱序中明确家族原籍为扬州府宝应县,明洪武年间始祖彦文公兄弟五人(彦文、彦通、彦达、彦美、彦明)因时局迁徙:次彦通公居桃源县崇河乡,三彦达公迁邳邑,四彦美公迁苏州,五彦明公下落不明;彦文公定居治西洋河镇南陈家岗,后迁县城西门外聚族,为家族迁徙史补充关键细节。
4. 四修
- 时间:光绪六年(1880年)
- 性质:长房与二房合谱(按长房修谱次数定为四修)
- 背景:二房早有与长房合谱之意,因兵荒马乱三次未果,此次正式修谱并合谱。二房十五世叔张公在合谱序中补充迁徙细节:长彦文公居黄河南境陈家岗,次彦通公居黄河北境香子庄,三彦达公迁邳州,四彦美公迁苏州,五彦明公址不详;并提及清同治年间,两房族人(季珍与体之)因县试相邻相认,确认同祖,最终促成合谱,明确长二房同居县境的世序关联。
5. 五修
- 时间:民国八年(1919年)
- 范围:长房、二房合修,谱序统一
- 关键进展:长二房商议与四房合谱,因十六世进文祖(经商安徽泗州)得陈氏世系表,表内详细记载四个房头支系排列,确认长、二、四房在泗阳为一脉相承。但因天灾及时局变化,仅实现长二房谱序统一,未与四房正式合谱,为后续合谱奠定基础。
6. 六修
- 时间:民国二十年(1931年)
- 范围:长房、二房、四房合谱
- 四房背景补充:四房此前已单独修谱——十二世龙光祖于嘉庆年间首创族谱(具体年份不详),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二修,光绪十五年(1889年)三修;民国初曾提议长二四房统一建祠堂修谱,因诸多原因失败,此次终成合谱。
- 关键信息:四房十六世佑之公在合谱序中追溯陈氏源自胡公满,盛于颍川、义门,留扬州支系为望族;明确明初彦文公兄弟五人避乱迁桃源,其中四房彦美公支系迁徙轨迹:由扬迁苏,复迁皖泗,至三世祖兴贤公避乱迁泗州东乡洪泽湖滨岗大路,四世祖修道、修善公后裔分支(霭儒、霭容迁泗阳穿心庄、陈家岗,修善迁柴林湖等)均纳入记载,完善了四房世系。
7. 七修
- 时间:1999年
- 范围:长房、二房、四房合修,四房七世大本祖支系合入
- 四房大本祖支系补充:该支系自洋河迁至陈家洼、新滩一带自成一支,此前自行修谱——首修于康熙丙戌年(1706年),二修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三修光绪丁丑年(1877年),四修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。此次七修将其正式纳入长二四房合谱体系,实现支系融合。
8. 八修
- 时间:2021年
- 范围:长房、二房、三房、四房(含四房六世鸳祖支系)合谱,合谱已完成
- 四房鸳祖支系补充:该支系为四房六世鸳祖迁居来安陈祠堂自成一支,自行修谱——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由六世祖陈渤创修宗谱(谱系自陈鸳叙起),咸丰二年(1852年)凡四修,此次八修将其纳入,实现长二三四房及主要分支的全面合谱,完整收录家族各支系世系与迁徙史,标志着陈氏家族谱系的统一与完善。
发布于:江苏省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